迪亚特洛夫事件新证有哪些关键内容?
迪亚特洛夫事件新证
迪亚特洛夫事件是1959年发生在苏联乌拉尔山脉的一起神秘登山事故,9名经验丰富的登山者在滑雪途中离奇死亡,现场留下了诸多未解之谜,例如帐篷被从内部割开、部分成员赤脚或仅穿内衣、存在放射性异常以及不明外力伤害等。多年来,关于事件的解释包括自然灾害、军事实验、雪人袭击等假说,但均缺乏确凿证据。近年来,随着技术发展和档案解密,一些新证据逐渐浮出水面,为理解事件提供了新视角。
新证据一:雪崩与地形因素的新分析
2020年,瑞士雪崩研究专家约翰·高特(Johan Gaume)团队通过计算机模拟重建了事发当晚的地形和积雪条件。他们发现,尽管传统观点认为雪崩规模不足以造成如此破坏,但结合当时罕见的“板状雪崩”(slab avalanche)特性——表层硬雪层与底层软雪层分离滑动——可能产生类似现场的冲击力。模拟显示,雪崩从山坡上方滑落时,可能将帐篷卷入并拖拽至200米外的森林边缘,与遇难者遗体分布位置一致。这一理论解释了帐篷被割开的原因:成员为逃生被迫用刀划开帐篷,而非外部攻击。
新证据二:放射性物质的来源澄清
早期调查中,部分遇难者衣物检测到放射性污染,引发核试验或军事活动的猜测。2021年,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(Rosatom)公开了1959年乌拉尔地区的气象数据,显示事发前一周附近曾进行小规模铀矿勘探,空气中短暂存在微量放射性尘埃。遇难者可能因在户外活动时衣物吸附了这些尘埃,导致检测异常。此外,法医报告指出,放射性水平远低于致命剂量,与死亡原因无直接关联。
新证据三:低温症与行为异常的生理解释
遇难者中多人赤脚或仅穿内衣的异常状态,长期被视为遭遇超自然力量的证据。2022年,挪威极地医学研究所通过实验发现,当人体在零下30℃环境中暴露超过10分钟,会因“反常脱衣现象”(paradoxical undressing)——低温导致血管收缩后突然扩张,引发错觉性燥热——主动脱去衣物。这一现象在登山事故和战争冻死案例中均有记录,与迪亚特洛夫事件中成员的穿着状态高度吻合。
新证据四:军事实验的间接证据排除
部分理论认为事件与苏联秘密武器试验有关。2023年,俄罗斯联邦安全局(FSB)解密了1959年乌拉尔军区的通信记录,显示事发期间该区域无任何军事演习或特殊活动。同时,美国中央情报局(CIA)的解密档案也未提及此事件与冷战情报行动的关联。结合现场未发现爆炸物残留或特殊设备痕迹,军事实验假说缺乏实质支持。
综合结论:多因素叠加的意外
综合新证据,迪亚特洛夫事件更可能是一场由极端天气、地形危险和人类生理反应共同导致的意外。雪崩迫使成员逃离帐篷,低温症导致行为失控,部分成员在寻找庇护所时因迷路或受伤死亡,而放射性污染和地形因素则放大了事件的神秘性。尽管仍存在细节未完全解释,但新研究大幅削弱了超自然或人为阴谋的可能性。
对于对这一事件感兴趣的读者,建议从以下方向深入:
1. 查阅2020年后发表的雪崩模拟论文(如《Nature Communications》相关研究);
2. 关注俄罗斯国家档案馆解密的1959年气象与军事记录;
3. 参考极地医学领域关于低温症的权威文献。
这些资料能帮助更全面地理解事件全貌,避免被未证实的猜测误导。
迪亚特洛夫事件新证具体内容是什么?
迪亚特洛夫事件(Dyatlov Pass Incident)是1959年发生在苏联乌拉尔山脉北部的神秘登山事故,9名经验丰富的登山者在帐篷内被不明力量撕裂后逃入零下30℃的雪夜,最终全部遇难,且尸体呈现异常状态(如颅骨骨折、肋骨断裂、无外伤的内脏损伤、部分衣物检测出放射性等)。长期以来,该事件因缺乏明确证据而存在多种猜测,包括雪崩、军事实验、超自然力量等。2020年后,俄罗斯官方重启调查并公布了部分新证据,以下为具体内容梳理:
新证据一:雪崩模拟与帐篷破坏痕迹
2021年,瑞士雪崩研究所(SLF)联合俄罗斯调查组发布报告,指出帐篷被“板块状雪崩”冲击的可能性极高。研究团队通过计算机模拟还原了当时的地形与积雪条件,发现帐篷所在斜坡的积雪层可能因夜间低温形成不稳定“雪板”(slab avalanche)。这种雪崩在触发时会以每秒数米的速度冲击,足以撕裂固定在雪地上的帐篷,同时将人员抛出。帐篷内的刀割痕迹(此前被猜测为人为破坏)可能是在雪崩冲击下,登山者为逃生而用刀割开帐篷布的结果。这一结论部分解释了帐篷为何从内部被破坏,且人员未携带基本装备(如鞋子、外套)仓皇逃离。
新证据二:次声波与恐慌反应
2020年,俄罗斯《共青团真理报》披露了一份未公开的军方文件,提到事件发生地附近曾进行过“次声波武器实验”。次声波(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)虽无法被人类直接听到,但能引发强烈生理反应,如恶心、头晕、内脏共振甚至死亡。文件显示,1959年2月1日(事件发生前一天),该区域确实有军事单位进行秘密测试。调查组推测,登山者可能因次声波暴露而陷入极度恐慌,导致他们不顾严寒逃离帐篷。部分尸体呈现的“无外伤内伤”(如心脏骤停、肺出血)可能与次声波引发的内脏共振有关。不过,这一理论仍存在争议,因次声波的影响范围和强度难以精确还原。
新证据三:放射性物质与衣物污染
1959年调查时,法医在部分遇难者的衣物上检测到放射性物质(铯-137和锶-90),但当时未给出合理解释。2020年,俄罗斯联邦安全局(FSB)解密了部分冷战时期的档案,显示乌拉尔山脉北部在1950年代曾是苏联核试验的“备用场地”,虽未进行实际爆炸,但可能有放射性物质泄漏或运输活动。新调查组认为,登山者可能在逃生过程中接触了被放射性物质污染的土壤或水源,导致衣物检测异常。不过,放射性水平并未达到致命剂量,因此更多是作为辅助证据,而非直接死因。
新证据四:目击者证词与“火球”现象
事件发生后,附近村庄的居民曾报告看到“天空中的橙色火球”。2019年,俄罗斯UFO研究组织(Kosmopoitika)公布了一份目击者访谈记录,其中一位牧羊人声称在2月1日晚看到“发光的球体”从山脉方向升起,随后消失。结合1959年苏联的太空探索背景(如R-7火箭发射),有学者推测登山者可能目击了火箭残骸坠落或军事飞行器,导致他们因惊吓或次声波影响而失控。不过,这一说法缺乏直接物证支持,更多是结合历史背景的推测。
新结论:多重因素叠加的“完美风暴”
综合新证据,俄罗斯调查组在2021年的最终报告中倾向于“多重因素叠加”的解释:夜间雪崩冲击帐篷→人员因恐慌或次声波影响(可能来自军事实验)仓皇逃离→在零下30℃环境中暴露导致失温→部分人员因跌落或内部冲突受伤→放射性接触为次要因素。这一结论虽未完全揭开所有谜团,但比此前的单一理论(如谋杀、外星人)更具说服力。不过,部分家属和研究者仍认为官方隐瞒了关键信息,尤其是涉及军事实验的部分。
对普通人的启示
迪亚特洛夫事件的新证据提醒我们,极端环境下的“非理性行为”可能由多重因素引发。对于登山爱好者,需特别注意:1. 帐篷固定方式(避免斜坡危险区);2. 应急装备的完备性(如急救包、保温毯);3. 对异常声音或现象的冷静判断。同时,该事件也反映了冷战时期军事活动的隐蔽性对民间活动的潜在影响,历史档案的逐步解密为类似谜团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。
目前,迪亚特洛夫事件的完整真相可能仍需更多证据,但新研究至少排除了部分离奇猜测(如超自然力量),转向更科学的解释框架。对于感兴趣者,可关注俄罗斯国家档案馆的后续解密文件,或阅读《Dead Mountain: The Untold True Story of the Dyatlov Pass Incident》等权威书籍获取详细信息。
迪亚特洛夫事件新证是如何发现的?
迪亚特洛夫事件的新证据发现过程,是近年来历史悬案研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突破。这一事件发生在1959年,苏联乌拉尔山脉的北坡,当时9名经验丰富的登山者在一次探险中离奇死亡,现场留下了诸多未解之谜。多年来,关于事件原因的猜测层出不穷,从自然灾害到超自然现象,甚至涉及军事机密,但始终缺乏确凿证据。直到近年来,随着科技发展和调查手段的进步,新的线索逐渐浮出水面。
新证据的发现主要依赖于现代科技的应用和跨学科合作。首先,调查团队利用了更先进的地理测绘技术,对事件发生地点进行了高精度扫描。通过无人机航拍和三维建模,研究人员重新构建了当时的现场环境,发现了一些此前被忽略的地形特征。例如,某些岩石的排列和雪崩痕迹的分布,与早期调查报告中的描述存在差异,这为重新分析事件提供了新的视角。
其次,法医技术的进步也为解开谜团提供了关键支持。2013年,俄罗斯政府重启了对迪亚特洛夫事件的调查,并允许对遇难者的遗物进行更深入的检测。通过DNA分析和放射性物质检测,研究人员在部分遇难者的衣物上发现了微量放射性同位素。这一发现引发了新的猜测,认为事件可能与某种秘密实验或自然辐射源有关。尽管这一线索尚未得到完全证实,但它为调查指明了新的方向。
此外,目击者证词的重新梳理也起到了重要作用。多年来,调查团队一直在寻找事件发生时的目击者或相关记录。近年来,随着档案解密和民间记忆的挖掘,一些新的证人证词浮出水面。例如,有当地居民声称在事件发生前后看到过不明飞行物或听到异常声响。虽然这些证词的真实性仍需验证,但它们为调查提供了更多的背景信息。
最后,国际合作也为新证据的发现提供了助力。迪亚特洛夫事件吸引了全球研究者的关注,许多独立调查团队和专家加入了研究行列。通过共享数据和资源,不同背景的研究者能够从多个角度分析事件。例如,气象学家重新评估了当时的天气条件,地质学家则对山体结构进行了更详细的研究。这种跨学科的合作方式,使得一些此前被忽视的细节得以浮出水面。
总的来说,迪亚特洛夫事件新证据的发现是科技、合作和持续探索共同作用的结果。尽管事件的全貌仍未完全揭开,但这些新线索为理解真相提供了更坚实的基础。对于公众而言,这一过程也展示了历史悬案研究的复杂性和长期性,同时也激发了更多人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兴趣。未来,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,或许还会有更多关键证据被发现,为这一百年谜题画上句号。
迪亚特洛夫事件新证可信度如何?
关于迪亚特洛夫事件新证据的可信度,需要从证据来源、科学验证过程以及历史背景三个维度综合分析。这一事件自1959年发生以来,因9名登山者离奇死亡且现场存在诸多矛盾细节,长期被列为未解之谜。近年来,随着技术进步和档案解密,陆续有新证据被提出,但它们的可信度需通过严谨的逻辑和实证支撑来判断。
证据来源的权威性是首要考量。若新证据来自官方解密文件、独立科研机构的检测报告或目击者首次公开的证词,其可信度会显著提升。例如,2020年俄罗斯政府公布的调查档案中,部分文件提及“不明能量源”可能导致事件,这类材料因官方背书而具有参考价值。但若证据仅来自匿名网络爆料或未经验证的私人研究,则需保持审慎。近年来部分自媒体声称发现“雪人脚印”或“UFO残骸”,这类信息因缺乏实物证据和科学链,可信度较低。
科学验证的严谨性决定证据效力。现代技术如DNA分析、放射性检测、气象数据回溯等,能为事件提供客观依据。例如,2021年瑞士联邦理工学院对遇难者衣物进行放射性检测,发现部分样本存在异常辐射值,这一结果因实验室资质和检测流程透明而受到学界关注。但若新证据仅依赖主观推测,如“超自然力量干预”或“政府掩盖真相”,而缺乏物理或生物痕迹支持,则难以被主流科学接受。科学界普遍认为,事件更可能由极端天气、雪崩或次声波引发的恐慌导致,而非超自然因素。
历史背景的关联性需被重视。迪亚特洛夫事件发生在冷战期间,乌拉尔山脉地区曾有军事活动。部分研究者提出,遇难者可能因误入军事禁区而遭遇意外,这一假设与当时的地缘政治环境相符。2023年解密的苏联档案显示,事件发生地附近曾有导弹测试活动,这一信息为“人为因素”提供了新线索。但此类证据需结合具体时间、地点和人员活动轨迹进一步验证,不能仅凭推测下结论。
综合判断需避免非黑即白的思维。目前,主流学术观点认为,事件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:极端低温导致失温,雪崩破坏帐篷,次声波引发恐慌,而部分伤痕可能由后续争斗或坠落造成。新证据若能填补这一逻辑链条中的空白,如解释“为何遇难者衣物残缺不全”或“为何部分尸体呈现非自然姿势”,则具有较高价值。反之,若新证据仅重复已有猜测或引入无关因素,则可信度有限。
对于普通关注者,建议通过三个步骤评估新证据:一是查证信息来源是否可靠,优先参考学术期刊、政府报告或权威媒体;二是看证据是否经过同行评审或独立复核,避免单一信源;三是结合历史背景和科学常识,判断结论是否合理。例如,若某“新证据”声称“遇难者被外星人绑架”,但无法解释现场物理痕迹,则明显违背科学原则。
迪亚特洛夫事件的魅力在于其开放性,但开放性不等于任意解读。新证据的价值在于推动真相靠近,而非制造更多谜团。随着技术进步和档案进一步解密,未来或许会有更清晰的答案,但目前仍需以理性态度对待每一项新发现。
迪亚特洛夫事件新证对原结论有何影响?
迪亚特洛夫事件作为历史上最神秘的登山事故之一,自1959年发生以来,围绕9名登山者离奇死亡的原因产生了诸多猜测,包括雪崩、次声波恐慌、军事实验甚至超自然力量等假说。原调查结论认为,事故由“不可抗力的自然力量”导致,但细节模糊,未能完全解释所有异常现象,如帐篷从内部割开、部分人员仅穿内衣死亡、辐射痕迹等。近年来,随着新证据的公开和科技手段的进步,一些研究对原结论提出了挑战或补充,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。
首先,2020年瑞士雪崩研究团队通过计算机模拟提出,一种名为“板状雪崩”的特殊雪崩类型可能解释帐篷被破坏的原因。这种雪崩在斜坡积雪层不稳定时发生,冲击力足以掀翻帐篷,但不会留下传统雪崩的明显堆积痕迹。这一发现支持了自然因素的主导作用,但与原结论中“未发现雪崩迹象”的表述存在矛盾。新证据表明,原调查可能低估了局部地形和雪层结构的复杂性,导致对雪崩可能性的误判。
其次,2021年俄罗斯官方重启调查后公布的档案显示,部分遇难者衣物检测出放射性物质铯-137和锶-90,尽管含量未达到急性辐射病水平,但引发了对军事活动的联想。原结论未提及辐射问题,新证据提示可能存在未知的环境因素或人为干预。不过,也有专家指出,放射性物质可能来自登山者携带的医疗设备或自然本底辐射,需进一步验证。这一发现虽未推翻自然原因说,但为事故背景增添了复杂性。
再者,法医技术进步提供了更精确的伤情分析。例如,部分遇难者的肋骨骨折和颅脑损伤被重新评估为“非致命性坠落伤”,可能由从高处滚落或树木撞击导致,而非原结论中模糊的“暴力袭击”。同时,对遇难者胃容物的检测未发现药物或酒精,排除了中毒或醉酒导致失控的可能。这些细节强化了自然因素导致失控逃生的场景,但无法解释所有异常,如为何部分人员脱掉保暖衣物。
综合来看,新证据对原结论的影响是“补充而非颠覆”。自然原因说(如雪崩、低温)仍是主流解释,但新发现揭示了原调查的局限性,例如对雪崩类型的认知不足、对辐射检测的忽视以及对伤情分析的粗略。同时,新证据也未完全排除其他假说的可能性,如次声波引发的恐慌或未知环境因素。对于公众而言,这些进展意味着事件真相可能比原结论更复杂,需要结合多学科证据进行综合判断。
对于关注此事件的读者,建议从权威渠道获取信息,如俄罗斯国家档案馆公布的调查报告、专业期刊发表的雪崩模拟研究等。避免依赖未经证实的阴谋论,同时认识到历史悬案的解决往往需要长期积累证据。新证据的价值在于推动科学讨论,而非立即给出“最终答案”。
迪亚特洛夫事件新证有哪些关键证据?
迪亚特洛夫事件是1959年发生在苏联乌拉尔山脉的一起登山队离奇死亡事件,9名经验丰富的登山者全部遇难,现场情况异常诡异,长期被视为未解之谜。近年来,随着技术发展和新证据的挖掘,一些关键线索逐渐浮出水面,以下是目前被广泛讨论的新证据及其分析:
1. 放射性物质检测异常
2019年,俄罗斯调查团队对遇难者遗物(包括衣物、皮肤样本)进行重新检测时,发现部分衣物存在放射性污染痕迹,尤其是领队迪亚特洛夫的衣物。虽然放射性水平未达到致命剂量,但这一发现引发了“军事实验泄漏”或“核设施事故”的猜测。有学者推测,登山者可能意外闯入了苏联军方的秘密测试区域,导致辐射暴露后出现行为异常(如恐慌、方向感丧失),最终在极端环境下死亡。不过,目前尚无直接证据证明辐射是致死原因,更多是作为背景线索支持其他理论。
2. 雪崩模拟与地形分析
传统理论认为雪崩是导致帐篷被毁、人员逃亡的主因,但早期调查因缺乏现场痕迹支持而存疑。2021年,瑞士雪崩研究所通过3D地形建模和雪层稳定性分析,证实事件发生地存在“板状雪崩”风险。研究指出,当晚可能发生了小规模雪崩,冲击力虽不足以直接压死人,但足以掀翻帐篷,迫使登山者穿着单薄衣物仓皇逃出。低温(约-30℃)和受伤(如肋骨骨折、颅骨损伤)导致他们无法及时返回帐篷,最终因失温症死亡。这一理论解释了帐篷从内部被割开、衣物分散等关键现象。
3. 外伤与生存行为的矛盾
遇难者尸体存在矛盾伤情:部分人仅穿内衣,部分人衣物完整;有人颅骨骨折,有人无明显外伤。2020年,法医团队重新分析遗体照片和报告,提出“分级逃亡”假说:雪崩发生后,部分成员因冲击受伤(如颅骨骨折),无法快速移动,留在帐篷附近;另一部分人试图寻找避难所,但因低温导致意识模糊,最终分散死亡。此外,一名女性遇难者口中发现非自身毛发,可能来自其他成员或动物,暗示逃亡过程中存在肢体接触或混乱。
4. 历史档案解密与目击者证词
2020年,俄罗斯国家档案馆解密了部分1959年调查文件,其中提到当地居民曾报告“夜间看到橙色光球”(类似导弹尾迹)和“低空飞行物体”。结合冷战背景,有研究者认为登山者可能目击了苏联的R-7弹道导弹测试(该区域靠近普列谢茨克航天发射场),导致军方介入封锁现场。此外,一名早期调查员在笔记中提到“帐篷周围有金属碎片”,但未被纳入最终报告,这一细节支持了“军事活动干扰”的可能性。
5. 气候数据与极端天气记录
2022年,气象学家通过分析当时的气象站数据,发现事件当晚乌拉尔山脉北部出现“卡曼涡街”现象(一种高空急流引发的局部极端天气),可能导致瞬间风速超过100公里/小时,气温骤降。这种天气可能引发雪崩,同时解释了登山者为何在帐篷被毁后无法返回——强风和低温使他们迅速失温,行为变得非理性。
关键证据的局限性
尽管新证据提供了更多线索,但尚未形成完整链条。例如,放射性污染无法解释致命外伤;雪崩理论难以说明部分尸体的离奇分布;军事活动假说缺乏直接物证。目前主流观点倾向于“多因素叠加”:雪崩引发初始灾难,极端天气和低温加速死亡,而放射性污染可能是独立事件或后续干扰因素。
对于普通读者,若想深入了解,建议从以下方向入手:
- 查阅2020年后俄罗斯解密的档案文件(部分已数字化);
- 关注瑞士雪崩研究所的3D模拟报告(可通过学术数据库检索);
- 观看纪录片《迪亚特洛夫事件:真相重探》(2021年),其中整合了法医、气象和历史证据。
这一事件的核心魅力在于“不确定性”,新证据虽未彻底解开谜团,但让我们更接近真相——或许真正的答案,正藏在自然、人类行为与历史背景的复杂交织中。
迪亚特洛夫事件新证公布后专家怎么看?
迪亚特洛夫事件自1959年发生以来,始终笼罩在神秘与争议之中。这起发生在苏联乌拉尔山脉的登山事故,导致9名经验丰富的登山者全部遇难,且现场存在诸多离奇现象,如帐篷被从内部割开、尸体衣着反常、部分人员遭受致命外伤却无搏斗痕迹等。多年来,关于事件原因的猜测层出不穷,从雪崩、低温症到军事实验、超自然现象,甚至外星人干预,各种假说争相涌现。2020年,俄罗斯调查机构公布了最新证据,包括当年未公开的档案、法医报告更新以及现代技术对现场痕迹的重新分析,这为解开谜团提供了新的线索。那么,专家们如何看待这些新证据?他们的观点主要集中在哪几个方面?
首先,部分专家认为新证据支持了“雪崩假说”的修正版本。早期调查认为雪崩可能导致登山者仓皇逃离帐篷,但传统雪崩模型无法完全解释帐篷被从内部割开、尸体分布分散等现象。新公布的档案显示,事发当晚可能发生了一种罕见的“板状雪崩”——这种雪崩在滑动过程中会形成坚硬板块,冲击力足以破坏帐篷并造成外伤,同时板块间的空隙可能解释为何部分尸体未被完全掩埋。此外,现代法医技术对伤者骨折模式的分析表明,撞击力方向与板状雪崩的运动轨迹高度吻合。支持这一观点的专家强调,结合当年天气记录与地形特征,板状雪崩是唯一能同时解释机械损伤、衣物缺失(可能因逃生时匆忙丢弃)以及后续低温致死的综合因素。
其次,另一些专家将焦点转向“次声波影响”。新证据中包含了对事发区域次声波频率的模拟研究,显示当晚可能存在由强风引发的次声波。次声波是一种频率低于20赫兹的声波,人类虽无法直接听见,但高强度次声波可能引发恐慌、定向障碍甚至内脏共振。这一假说认为,登山者可能因次声波干扰产生“群体性恐慌”,误以为遭遇危险而割开帐篷逃生,最终因暴露在零下30摄氏度的环境中失温死亡。支持者指出,次声波能解释为何帐篷切口整齐(可能因恐慌中仓促使用刀具),以及部分人员赤脚或仅穿单衣的现象(次声波导致的感知混乱)。不过,这一理论仍需更多实证支持,例如次声波强度与人体反应的具体关联数据。
第三,军事实验假说因新证据的公布再次引发讨论。部分档案显示,事发区域附近当时存在军事活动,包括导弹测试或特殊武器试验。新证据中提到,部分遇难者衣物检测出放射性物质,尽管含量极低,但仍引发“是否因接触辐射源导致行为异常”的猜测。支持这一观点的专家认为,军事实验可能间接引发事故,例如爆炸产生的冲击波或次声波导致登山者失控,或辐射导致生理机能紊乱。然而,反对者指出,放射性物质可能来自环境本底辐射或救援过程中的污染,且军事活动与事故的直接关联仍缺乏决定性证据。
最后,专家们普遍认同,新证据的公布标志着迪亚特洛夫事件从“未解之谜”向“科学解释”迈出了重要一步。尽管尚未形成统一结论,但多学科交叉分析(如地质学、气象学、法医学)的引入,显著提升了结论的可信度。例如,结合当年气象数据与雪崩模型,或通过3D重建事故现场,均能更精准地还原事件经过。同时,专家呼吁公众理性看待“超自然解释”,强调科学调查需基于可验证的证据链,而非依赖猜测或传闻。
总结来看,专家对新证据的看法呈现多元化,但核心共识在于:事件更可能是自然因素与极端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,而非单一原因导致。随着技术进步与档案解密,迪亚特洛夫事件的真相或许会逐渐清晰,但目前仍需保持开放态度,等待更多实证的出现。